malus回国加速器

今天,我们怎么做科普(新语)-malus回国加速

今天,我们怎么做科普(新语)-malus回国加速
当前的科学普及需要更加注重从“是什么”到“为什么”的转变,从“知道为什么”到“知道为什么”的转变。日前,“科学与中国”20周年大会暨“千院士千科...
2024-3-10:2024-05-20
  •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自定义

当前的科学普及需要更加注重从“是什么”到“为什么”的转变,从“知道为什么”到“知道为什么”的转变。

日前,“科学与中国”20周年大会暨“千院士千科普”行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。“科学与中国”活动组委会号召两院院士主动承担科普社会责任,向祖国传播科学知识、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。

根据第12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,2022年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将达到12.93%。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于科学普及,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将携手并进,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。

科学普及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只有加强科学普及,才能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。一方面,科学普及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,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具有科学素质的高层次人才。另一方面,科普也有助于形成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社会氛围,为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科学家是科普的源头和“第一玩家”。或者写科普书,或者发布科普视频,或者给中小学校做科普演讲……近年来,以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“科普达人”在各大平台涌现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8月底,王品贤、欧阳自远、刘佳奇等7位院士已开通社交平台账号,共发布视频418条,累计点赞745万次,累计观看量7500万次。科学家通过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,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科普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,促进了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。

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给科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。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,更需要科学家用易懂的语言破除“谣言”,同时,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,让科学信息有效到达公众,提高公众的科学辨别力和科学理性。因此,当前的科普工作需要更加注重从“是什么”到“为什么”的转变,从“知道为什么”到“知道为什么”的转变。

做好科普工作,还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参与,需要更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。“让探测器在火星上精确着陆,相当于在巴黎把高尔夫球打到东京的一个洞里。”在一篇关于“天文学家一号”着陆的科普文章中,一些专家是这样描述的。做好科普工作,要善于讲故事,把晦涩深奥的科学内容,通过比喻和实例,转化为通俗易懂、易于接受的语言。同时,要充分利用采访、讲座、图书出版、直播、短视频等多种平台和渠道,打通科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科学更好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。

这是科学普及的好时机。(作者: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来源:人民日报)

网友评论

请在网站后台主题设置——详情页——APP下载TAB版块通用介绍设置这里的内容

相关文章